中國的傳統企業從未有過如此迫切的需求,即實現數字化轉型。
然而,對于大家都在討論的傳統制造企業轉型,首先是要搞清楚,誰最需要轉型?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、阿里云創始人、云棲小鎮及雪浪小鎮創立者王堅認為,在今天最需要轉型的是互聯網企業,而不是制造業。
這就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,首先是互聯網到底是誰的互聯網?其次是制造業轉型的背后,是怎樣的基礎促使這樣的變化?
直到今天,提起互聯網,大家都覺得互聯網是傳統互聯網企業甚至是一些APP創業者的互聯網,王堅表示,這樣理解互聯網是有問題的,甚至現在被反復提及的“互聯網技術、互聯網產品”,更多的是首先將互聯網當做商業基礎設施來使用的公司,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做了行業的產品,而不存在獨立的互聯網產品。
“互聯網是所有產業的互聯網,而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。”王堅表示,這是今年最大的變化,在這個時代大家談起互聯網,如果還只能想到Google、Facebook、 BAT的話,實際上是小看了互聯網。同樣對于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理解,“有人講制造業、有人講實體經濟,也有人講智能制造,是不是有了智能制造之后,制造業就不是實體經濟了。”在王堅看來,對于實體經濟的理解,不能因為應用了互聯網技術就不是實體經濟了。而真正的制造業的核心應該是企業到底在哪里。
我們在談制造業轉型,到底是制造業對互聯網的貢獻大,還是互聯網對制造業的貢獻大?在王堅看來,互聯網不成為現在制造業的基礎設施的話,制造業是沒有未來的,同樣制造業如果不在未來的互聯網發展里面,互聯網也是沒有未來的。例如德國提出工業4.0,更多的是利用制造業發展的長處來解決歐洲在互聯網發展上的短缺,互聯網是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,在中國,當互聯網發展足夠快的時候,不能帶動制造業的發展,互聯網也是徹底沒有未來的。
過去我們講消費互聯網的運行法則如免費、流量甚至是長尾,在今天看來,尤其是當產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候,這些運行規則并不適用?;ヂ摼W影響我們的到底是什么?在王堅看來,首先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,從最早把個人電腦連接自一起,到移動互聯網時代,將每一部手機連接在一起。在今天,是要把世界上更多的東西連接在一起,在這個過程中,互聯網本身也要發生一次巨變,直到有一天,互聯網將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覆蓋。
其次來自于影像技術的發展,當今天所有人談人工智能、大數據,都是取決于映像技術的發展,而映像技術從最早的X光開始,到后來的CT、核磁共振,一直到今天無所不在的攝像頭,都在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有機會發生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王堅表示,這些變化究其核心實際上是,制造業是以電力為中心來發展,還是以計算為中心來發展?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,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會發展到一個程度,即電的消耗程度不能反映制造業的價值,而計算能力消耗的程度會反映制造業價值,這就是為什么今天云計算重要的地方。
而隨著互聯網發展所誕生的流量,往往代表了互聯網的發展過程。在今天看來互聯網上面的流量,有70%-80%來自于視頻、游戲等,這個互聯網就不是制造業的互聯網。王堅表示:“我相信未來10年,互聯網超過80%計算資源和流量,將來自制造業。”